目前分類:植病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本篇文章主要在講Rhizopus spp.在水果及蔬菜上所引起之軟腐病。被感染之部位會產生水浸狀病斑然後變軟,如果被感染之組織表皮沒有破損的話,最後組織會因為失去水分而變成木乃伊狀,若是失水速度較慢,會被稱作"leaky",因為會有組織液流出。其菌絲會向外長,形成灰色的細絲狀物,包括了孢子囊叢。菌絲通常會感染水果的表面,菌絲生長處會變濕且流出汁液,一開始會發出令人愉快的氣味,但後來被其他細菌及酵母菌再度感染的話,就會產生酸味。

yamino1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不適當的種植方式也會造成植物病害,這些也包括了機械傷害,甚至是澆水過量,在不恰當的時機使用殺草劑之類的,可見植物病害不只是其他微生物會造成,人為的病害也不少,自然環境的變化也會造成病害。也因為這些非病原物所引起之病害,我們在判斷病情時更要注意才行,因為很多病原菌所造成的病徵會和營養缺失或是其他傷害相同,除了會造成混淆外,若是沒有判斷好,在防治上可能會有很嚴重的問題產生,像是把病原物造成的萎凋誤以為是水分缺失而不立刻進行防治,就會造成相當大的損害,況且一般人或環境所造成之病害大部分都可以很快的解決,所以即時分辨病害的種類是相當重要的。

yamino1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yrimidines是一種殺真菌劑,它包括了dimethirimol,ethirimol,和bupirimate,它可以防治許多不同植物上的白粉病,其中fenarimol與nuarimol對白粉病、葉斑病、銹病和黑穗病都有效。
從前後文看來,它應該是屬於一種有機硫的殺真菌劑,可惜課本在這邊並沒有描述太多,所以我也無從得知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東西。

(沒辦法,課本也才六行...)

yamino1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在DNA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,基因轉殖技術也越來越好,將植物基因中植入抗病基因也變的越來越普遍,只不過基因轉殖也造成了不少弊端,例如說將病原菌的基因轉到植物內,可能會造成某些人在食用後過敏而死亡之類的,所以我們在市面上才會看到一些食品上標示著「非基因轉殖作物」,在轉殖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,我們或許該想想,雖然直接將抗病基因轉入是非常方便的事,但是這樣是否也會造成病原菌的抗性提高呢?又這些作物對人體安不安全,這些都是要思考的。

yamino1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除草劑的影響相當廣泛,無論是對病原物或是寄主及環境都會造成影響,所以說除草劑不只是拿來除掉雜草,他也可能會影響到土中的微生物相,寄主的健康,或是剛好對病原物具有毒性,因為施用除草劑而使植株感染病害也是有可能的,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將中間寄主給破壞掉而剛好防治,可見生物與生物間的關係相當複雜。

yamino1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Tyloses是植物體內相當奇妙的一種防禦機制,它是導管細胞原生質體過度生長的結果。這主要是針對在木質部的導管中的病原菌而來的,因為這些病原會利用導管來散佈到整株植物體,因此Tyloses的形成可以堵住導管,使病原菌無法擴散,我覺得這是相當有趣的防禦機制,不知道實際上作用會如何,在課本上並沒有詳細解釋其作用機制,像是要受到怎樣的刺激才會形成這樣的構造,對病原菌的抗性如何,我想可能是因為這個比較不重要吧(當然也可能是我沒看到)。當然在植物體內也有許多相對應的抵抗措施,我想應該都會很有趣才對。

--

2010.4.25 追記

本篇不知道為什麼非常容易被搜尋到,因此補記
這是Plant Pathology (Agrios G.N;第五版) 裡面的某段,因為實習課的原因所以翻譯在這邊,可能沒翻得很正確,大家看看就好
Tylose中文翻作充塞細胞,詳細可以參考作「物病害與防治」p238,裡面有應該很好懂得中文說明XD

yamino1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本篇主要是在講病原菌的生理小種,同一隻病原菌它可能因為感染的寄主不同,或是區域不同而在底下又分成許多小種(race),而在生理小種之下又有一個或許多biotype。如果病原菌突然可以感染之前不能感染之寄主,我們稱此特性為variant(多變性)。

我們可以用外觀型態和生理特性來區分種,但在種底下的分類就要依照寄主及症狀不同來區分了。有些病原菌會出現區域性,當他被移到另外一個區域時,或許對寄主的致病力就會減低,通常這樣就可以分成一個小種。同樣的菌感染不同的寄主病徵也不一定會相同,這樣也可以將不同寄主上的的同一隻菌在分成不同小種。

yamino1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波爾多液的發明,在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害史上是相當重要的事蹟。除了葡萄露菌病外,許多露菌病及葉斑病,甚至是馬鈴薯晚疫病都可以用它來防治,而且它到現在還是使用最廣的化學藥劑之一。

在那之後的1928年,盤尼西林也被製造了出來,不過很可惜的是,盤尼西林對細菌所引起的動物和人體病害比較有效,對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不大,但是這項重大的發明也是帶動了其他關於抗生素的研究。大約在同一個時期,第一個dithiocarbamate的殺真菌劑也被發現了,這也帶動了其他類型的殺真菌劑的研究。而在1965年,終於出現了第一個系統性的殺真菌劑,這也讓其他系統性的殺真菌劑一一被發明,像是benomyl。

人們在波爾多液發明後,就不斷的研究要如何用化學藥劑防治病害,但隨著時代的演進,有些化學藥劑也被具有抗藥性的病原所淘汰,有些則是因為毒性太強,殘留太高而被禁用,在現代對於防治植物病害之化學藥劑的研究,已經漸漸往生物製劑的方面來走,除了對環境影響較小外,目前病害的防治也多半侷限於跟人類活動有關之植物,而化學藥劑之殘留對人來說是不好的,使用毒性較小或是無毒性之生物製劑在未來應該會成為趨勢。

yamino1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